上午九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国良教授为学员带来《学科发展与国际传播:对中国传播学国际化历程的考察》的主题演讲,BET体育365投注官网郭建斌教授主持。
张国良教授的主题演讲由引言,传播学发展变革,传播学演进路径,如何践行中国传播学国际化发展以及结语等六个部分组成。
张国良教授以何为国际化,什么是国际传播引入,系统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种类型——探索人类特性的横向型学科、考察社会结构的纵向型学科以及试图包容人类特性与社会结构的综合型学科。张教授总结了传播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四个阶段,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三种模式,并对比了新旧会议模式。
接下来,张国良教授分享传播学变革的内因和外因,传播学发展的路径及如何践行中国传播学的国际化发展。最后,张国良教授总结中国传播学发展的成果,分析中国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提出对学科建设的期望。
在分析传播学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张国良教授指出,中国传播学已具备了一个成熟学科的形貌和水准,传播学科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方面源自其自身的需求,即变革的内因,而国家态势、组织决策、个人行为则是一直推动着学科朝国际化发展的外因。张国良教授在充分肯定中国传播学在学科建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国际化的贡献后,指出当下中国传播学的整体发展任重道远,前景可期。
讲座结束,张国良教授与同学相互交流回答了学员关于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融合的相关问题。
张国良教授作为我国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为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本土实际,面向世界前沿。他带领团队借鉴世界前沿理论,将研究结实地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促进了中国传播学研究“走出去”。
他首创与国际规范接轨的“中国传播学论坛”,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同人学术团体,积极促进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与交流。行走之间,岁月如梭,三十多年来,张国良带起来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春风化雨润人心,桃李满园硕果结,张国良教授以勤致学,用心育人,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
下午2点,中国传媒大学隋岩教授开展了一场以《群体传播:互联网的本质》为主题的“对话”式分享与交谈。
隋岩教授的主题发言围绕为什么群体传播是互联网的本质属性、互联网的群体传播产生的原因、群体传播的活力、群体传播的风险以及群体传播的价值四方面展开。
隋岩教授指出,产能过剩是群体传播凸显的社会土壤。在传播领域,文化产品过剩,受众能够自由地选择信息,这是群体传播时代出现的社会土壤。
他认为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新型的“物理空间”。群体传播是一种“因事聚集”的传播形态,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构造了新型“物理空间”,为群体传播提供了空间与应接不暇的新鲜事件,使群体传播得以常态化。不可回避的是,互联网群体传播也使得传统群体传播的利弊更加极端化。
群体传播引发信息生产方式的转变。隋岩教授指出,互联网群体传播使传统四种传播形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其一,单向性、中心化的大众传播与分散的、去中心化的群体传播必然展开博弈;其二,大众媒体有意识地借助群体传播营销成为普遍现象,传播效果也因群体成员的主动参与,从认知层面渗透到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其三,组织传播巧妙地利用群体传播进行网络推广;其四,信源不明的群体传播与强化意见领袖作用的人际传播交织,成为信息产生强大传播效果的根源。
隋岩教授认为,大众传媒注意力资源的配置仅止于少数专业人士。群体传播具备文本优势,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催生了资源配置的新路径。在群体传播时代,个体传播行为的社会化和对社会注意力的攫取,使社会资源被重新分配,从而促进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廖圣清院长总结,隋教授从集合行为的视角解释了互联网的本质是群体传播,对于互联网的理论基础的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学员对群体传播有了更深层、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下午3时30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朱鸿军教授在线开展了一场以《青年学者的学术规划》为主题的分享。
朱教授的主题分享从学术青椒的冲劲,知识谱系的设计,碎片写作的积累,研究规范的强调,理论回应的追求,走出书斋的激发,团队合作的重视,交叉学科的融合以及研究方向的聚焦等九个部分进行分享。
首先,朱教授从压力、优势以及自身的运动经历来对年轻学者进行关切;基础知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基本论文写作知识帮助年轻学者对知识谱系进行梳理;从写作的重要性和优秀的学者来督促青年学者要积极进行碎片化写作积累,要不断积累量变从而达成质变;从研究方法的规范和论文写作的规范以及论文发表的“红线”来凸显研究规范的重要性。
其次,朱教授从理论论证、理论补充和理论原创的三个角度来凸显对理论回应的追求;从学界交流和调研启发两部分以及朱教授自身的切身体会来启迪青年学者拓宽研究思路,激发研究兴趣。朱教授也对团队合作和学科交叉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最后,朱教授分享结束后,廖圣清院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青年学者如何成长,结合个人经历从理论和方法如何做好社会科学研究。
分享结束后,廖圣清院长感谢朱教授结合个人经历从理论和方法对如何做好社会科学研究的探讨。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