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时,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荆学民教授为暑期学校学员们进行了一场题为《新时期国际传播政治方面的理性狡计》的主题讲座。
荆教授围绕国际政治传播的相关话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而风趣的交流。他首先从新时期国际政治热点问题展开分析,指出中美关系是国际政治的主轴,决定着世界关系的格局。当前世界处于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俄乌冲突、中美关系、大国关系都是国际政治传播绕不开的话题。
对于国际政治传播领域的重要问题,荆教授的观点鲜明而深刻。他认为国家是国际传播的操持者,政治效能是国际传播政治维度的重要基柱,政治文明互鉴共享是国际传播的至高境界。对于如何建构新时期国际政治传播理论,他分别对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两大路径进行了阐释。此外,荆教授也分享了在微观政治传播研究方面的进展和趋势。他的学术团队计划就“基于社交媒体的以个体为主体的”微观政治传播展开系统研究。
讲座间隙,荆学民教授热情地与学员交流,耐心回答大家在研究中的困惑。
下午两点,来自暨南大学的刘涛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的符号系统及其数字实践》的讲座。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刘涛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学术分享。
刘涛教授用打造《声海》栏目的案例,生动地引入今天的话题:如何理解中国话语体系?刘涛老师认为可以从新表述、新范畴、新概念三个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回应。首先,对数字时代的叙事理论进行阐述,认为当下我们正在面临一场“叙事危机”,主要体现在信息流入和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等方面,而重返文本可作为理解新媒体叙事的起点。
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刘涛教授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讲事实: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讲形象: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讲情感:要打造感人至深的共情语境;讲道理:强化“说理”的理念和力道。
他通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践成果和作品展示分别从形态层、语义层、传播层、文化层四个维度对中国国际传播叙事体系进行了分析。
晚上七点,暑期学校的第二期学术期刊编辑交流会在线上举行。《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老师,浙江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副总经理,浙大学报人文社科版执行副主编陈洁老师及团队,《传媒》副主编鲁艳敏老师跟学员分享和交流。
梁凤鸣老师认为选稿的焦点是价值。价值有两重含义,一是研究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是否有贡献,二是研究对期刊本身是否有贡献。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前沿性、创新性,对于学术研究中的老问题要挖掘新的视角,获取启发性的结论。
陈洁老师建议青年学者在出第一本书时要注重出版社的选择,第一本书往往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也可能成为学术生涯的代表作之一,尽量要选择更优质的出版平台。同时,作者也可以关注出版社书系的情况,目前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在着力打造数字化的学术期刊平台,以期实现从内容生产到知识服务的转向,鼓励各位老师与同学积极投稿。浙江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编辑部主任包灵灵和副主任黄静芬分别就青年学人的学术出版规划和编作往来要旨进行了分享。
鲁艳敏老师在选题技巧上给学员提出了建议。首先是要关注国家的新政策、行业的新动态,以及重大主题节日的时间点,对行业热点的敏锐观察有助于青年学者们把握媒介实践的新变化新动态。鲁老师建议学员在投稿前先了解期刊风格与定位,有针对性的投稿。
主题发言环节后,学员们提出了自己在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方面的困惑,均得到了各位老师的热情回应。
点击阅读原文